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腾讯似乎是一个离我们特别近又特别远的企业。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的产品,从QQ到QQ邮箱到微信。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产品却在逐步构筑这个超级帝国。最新的数据显示,腾讯已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互联网公司,市值达到2317亿

 

他似乎又是个令人褒贬不一的企业。他曾被冠以山寨大王的骂名,从大佬企业到创业公司都唯恐避之不及。但是就产品体验来说,我们似乎很少听到身边人对腾讯产品有抱怨,除了很多人“控诉”个人时间都被微信绑架之外

 

互联网三驾马车,这几年另两家的表现似乎让腾讯越来越看起来像朵“白莲花”。百度的种种丑闻让网友对其冠上了惨无人道丧心病狂的罪名;阿里巴巴马云教父的表演欲与各种秀似乎也没让人产生多大好感。暂且放下《腾讯传》是否是腾讯的企业公关这个问题,吴老师曾经开玩笑说他写不了小说,因为多年的企业史创作已经让他不会虚构。书中记录真实几何,就留由读者和历史来评判吧。

 

回到著作本身,我应该说是吴老师的新晋女粉,这本书还是我中途倒戈拜读的。吴老师的人文情怀与文字之美让这本书有了灵魂,骨架和血肉来自腾讯本身的团队和产品。产品方面的阐述足够面面俱到,但是对创始团队也就是人这部分的挖掘和描写是不够的,可以说很不过瘾。不过作为一名非互联网创业者,收获和疑惑是并存的。我把分为三类,也恰好对应了大环境、人和产品这三要素,并试着对一些疑惑自行解答,期待大家批评指正。

 
 
 

从朋友圈搜到一张表,分别列出了全球范围内Top20的互联网公司。在这20家公司中,美国8家,中国7家,中美两国统治了整个互联网产业。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谷歌,亚马逊,Facebook,腾讯和阿里巴巴。虽然全球范围内前三把交椅依然被美国互联网企业霸占,但在《腾讯传》里,2005年这个互联网史上这个重要年份,包括刚刚前三甲在内的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可以说是节节败退,被中国互联网企业打得满地找牙,几乎片甲不留

 

让我们来回顾下这段中美互联网企业的博弈史,来找点民族自豪感!

 

 

MSN VS QQ:微软的“轻战” ,跨国决策的低效,与雅虎的联盟解体及致命的Live战略,让MSN于2012年退出中国。

 

ebay VS 淘宝:ebay的内斗与淘宝坚决的免费战略和野蛮的窗口弹出技术,让ebay在2005年之后再也没有翻过身。

 

亚马逊 VS 京东/当当:亚马逊收购卓越后开始“大而全”的售货模式,导致经营成本大增,80%员工离职,被京东和当当抢去大半市场。

 

谷歌 VS 百度:谷歌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网络广告,也就是关键词广告。百度推出了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商业模式,虽被诟病却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谷歌搜索一直未实现对百度的超越。

 

Hotmail VS 网易邮箱:网易邮箱长期坚持技术优化与免费升级策略,使得Hotmail一直未找到实现盈利的机会。

 

雅虎 VS 三大门户:曾经全球市值第一的雅虎却在产业更替的浪潮中掉队了。再加上大企业病,最终破产贱卖。而曾模仿追随的它的中国三大门户却陆续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增长点。

 

几乎每一家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是美国的克隆版,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原型。但是,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都在日后找到了完全不同于原版的生存和盈利模式。这得益于中国的互联网人在应用性迭代和对本国消费者的行为了解上,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当然从更大的层面来讲,互联网是罕见的阳光产业,因变革的快速和资源的不确定性,国有资本迄今没有找到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获取垄断利益的路径互联网为这个国家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商业进步和社会空间开放,这似乎是一个更有趣的事实

 
 

我承认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点。感兴趣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也是创业者,另一方面觉得自己蛮多点和小马哥看起来很像(虽然这话听起来挺大言不惭的)。

 

看完《腾讯传》对小马哥的印象有几个词是立即浮现的,低调、实在、工作狂、技术狂等。作为中国第一产品经理,他对产品和用户体验的追求可谓到了极致,这中间还有“马八条”,就不赘述了。和现在时髦的“工匠精神”有点像,只是由于是互联网企业,微创新”和“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又被腾讯演绎到极致。其实这里又隐含了小马哥的又一特质:低调。没读过此书的朋友,有多少人知道“用户思维”、“产品哲学”、“互联网+”、“泛娱乐”、“IP”等现在说烂的词都是源于腾讯。相比动不动就冒格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企业家相比,小马哥这种说话只会谈谈“产品理念”和“用户思维”的老板确实更显实在和可爱。

 

他还是个工作狂,同事们常常在半夜收到他回复的邮件。他几乎对每一个产品都熟悉,都会亲自体验和测试。“他看上去并不是一个战略设计的人才。”事实上腾讯所走的路线并不是由战略推动的,而是由市场和产品推动的。这似乎听起来不可思议,一个几千亿市值的企业领军人,每天不是花时间在战略思考上,而是依然会关注每个产品的优化。这样的情况似乎贯穿了腾讯发展的从始至今。你是否同样在疑问,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腾讯的“伟大”?

 

通过此书你不得不感叹腾讯有只太强悍的团队。其中曾李青和刘炽平都是和马化腾能力互补的人才。虽然曾李青的离开让人唏嘘又让人充满遐想,但整个腾讯团队从始至终都在高效运转,并且能人越聚越多。这里又不得不一提腾讯内部的赛马机制和生态化组织的构建,让团队从内部就增强了战斗力与竞争力。微信的诞生,就是内部赛马机制的成果。它由当时偏安一隅的张小龙团队最初打造成功。在成功之后,深圳总部另一专门负责相关产品研发的领导因此引咎辞职。不禁又让人浮想联翩,只可惜作者对这部分着墨太少。所以创始人的无为和有为,并不特指必须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做好人才的选,育,去,留,这不本身就是战略的重要一块嘛?

 
 

书的内部附了一张腾讯成长树插图,列出了腾讯的六大业务:微信、公益、社交、并购、互娱和媒体。我又在朋友圈搜到一张图,可以说是腾讯的“攻城略寨”图,可以看到腾讯主力产品就已经有十几种了,而总共有多少,恐怕连Pony都不知道”

 

这真的不得不让人叹服,但同时又让人疑问,这么庞杂的业务群,如何能让这个组织系统高效运转并能持久运转自如?

 

曾经有条理论风靡几十年,那就是:定位定位理论最核心的就是占领用户心智。占领用户心智的一个前提就是公司应该聚焦在核心产品上,否则容易定位不清晰。很多产品的成功都得益于定位理论的运用,最著名的莫过于王老吉.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这条理论是否依然适用?看着腾讯难以计数的产品,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看到最后小马哥所讲“连接一切”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来讲,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已经不是产品本身(当然产品也非常重要),而是连接能力。腾讯作为拥有四个亿级入口的互联网公司,具有超强的连接能力。只要做好了连接,就可以迅速成为跨界行业的领导者,瞬间摧毁别人千辛万苦建立的优势。这就如KK对小马哥说的,“你的对手还未出现在现有名单上!”

 

祝福腾讯!

 

 

话题:



0

推荐

耿强

耿强

7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南京大学教授。对经济的原创评论,经济政策解读,经济周期趋势判断,新闻点评,原创的行业分析。个人微信公号:gengqiangNJU。

文章
  • 文章归档
2017年 7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