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饱受争议的CTO,阿里云的总裁王坚博士出了第一本书:《在线》,这本书与其说是王坚博士对未来的看法,不如说是他对自己在阿里这小十年的所做的事情,所遭受的批评,一次统一的思考和回应。
我们喜欢将所有的事情进行归纳,总结到一个逻辑上,无论是对历史的总结还是对未来的预测。就像以前我们把互联网的核心凝练到“流量”上,到了移动互联网,“五分钟商学院”的刘润把互联网的连接器归结在“时间”上,美团的王兴把2016年之后互联网的融资和获客的困境称为“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等等。
王坚博士把云计算和互联网的价值逻辑总结为“在线”。
他的观点是: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世界上每天都发生数十亿次鼠标点击,但这些被认为是毫不起眼的小事,没有为传统软件公司创造价值。但在互联网让点击在线后,点击成为谷歌财富的来源。
在线意味着什么……?
你的电脑在线了。你的每一次点击,你在电脑上的每一次购物,每一次的网页浏览,每一次的键盘输入,都已经在线了;你的手机在线了。手机带有GPS(全球定位系统)装置,你所在的位置成了最新的在线数据,手机还有运动传感器,手机的每一次晃动,都被记录在线;你的汽车在线了。你的每一次刹车,踩油门,你开车的每个场景都被记录在线;你家里的电视机在线了。你看电视时的所有面部表情、体温征兆、眼球焦点,也在不知不觉被电视机传送回去,成为广告主的投放反馈数据之一;你的睡眠在线了。利用智能手环可以监测你的深睡眠时间和浅睡眠时间。
将来,全天24小时,无论醒着还是睡着,你将没有一秒钟是脱离在线状态的。在线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的本能。在线社会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包括新工作、新机构、新家庭、新婚姻、新友谊、新消费,原因简单而神秘:它们与互联网连接到了一起。
而“云计算”对王坚博士的逻辑体系中就是在线的一种最新的表现形式:计算的在线。云计算和非云计算的区别就在于,它的计算是否在线的,计算是否通过互联网完成的。
他认为,计算的在线将成为水和电一样的公共服务。将慢慢变成国家公共服务支撑的一部分,支持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像电网成为国家的标配,每个家庭不可能再去建发电站或者用发电机一样。
这个…….好像没什么新意,是的,基本上这些干货用一篇文章可以写完,而且观点至少对我来说似乎也不那么夺眼球,王坚博士却写成了一本书。
看书其实就是在和作者对话,看《在线》这本书,坦白的讲,基本上能看出王坚博士的信马由缰,他形散,神也散。
1.啰嗦,关于计算将成为水电一样的存在基本上每章都要重复两三遍,翻来覆去的那几句,我其实看到中间一些章节的时候有些不耐烦;
2.整本书缺乏主线,一开始似乎王坚博士想从“在线”这个逻辑上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云计算和大数据串联起来,然后很快素材枯竭之后,他开始絮絮叨叨的介绍他在阿里的工作历史和重要决策,又开始有点自传的模样。好嘛,到了结尾,想想不对,又开始说一些套之四海皆有道理的哲学思想,说一些似懂非懂的道理收官;
3.逻辑性关联不足,全书大部分章节所说的主体和所举的例子总是不太对的上。王坚博士最困难的时候曾在阿里云事业部年会上失声痛哭说: “这几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得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那个,“这几年”“一辈子”…….,好吧,苛求一个心理学博士讲逻辑会不会要求太高?
这么说,这本书不值得读嘛?
是的。
但,这本书关于他叨逼叨的描述他在阿里的那些事情,却让我对王坚博士有了另一方面的认识。
一个不懂技术的心理学博士,浙大心理系的博导教授,(好吧,其实他以前是杭大的)。出任中国最著名的互联网公司之一的阿里集团的CTO,备受争议。
那时阿里召开总裁大会,有一位员工直接对马云说:“马总,你别听王坚的瞎扯!他就是一个骗子。”
据说质问CTO不会写代码,最早出自2012年马云发在阿里内网的一张任命王坚为集团CTO的公告贴底下,那是阿里史上最具争议的一次人事动作,回帖里的“不会写代码”、“项目一败涂地”、“当时我就震惊了”排成队列,齐刷刷的送上嘲讽。
马云不得不重新回帖,强调他对王坚的信任:“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也不比大家少,而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
王坚团队当年几乎网罗了一批牛逼的工程师,而这些工程师有超过一半员工离职,辞职信中他们写道:“我觉得在干下去,也看不到任何希望。”
顶级的技术人才相继出走,连马云也在年会上当着几千人的面敲打王坚,给他的管理水平打零分。
但,在2012年,第一次在阿里内部发生Hadoop和云梯技术之争的时候,王坚固执而坚持的选择了自有的技术框架。
但,在2009年,王坚博士在没有谁看懂云计算的时候,力主成立阿里云,构建云计算方向。树立对标公司为亚马逊和谷歌。
但,在八年前,王坚博士主导去IOE,引进开源架构和战略。到如今,这已经几乎成为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共识。
但,在十年前,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的王坚第一次见马云的时候,就告诉马云那句说出来了改变自己、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一句话:“如果阿里还不掌握技术,未来将不会有它的身影。”
记住,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跟随者,谁会去搞,谁敢去搞底层技术?连华为这样的公司,在那个时候都有一句笑谈,“怎么阻止华为今年推出新产品?思科不出新产品就好了”。
十年以后,再看这些关键的技术决策,对阿里的技术线路来说,在十年前有点类似诸葛亮的隆中对、韩信的汉中对、耿弇的决策河北、定计南阳一样,是大手笔的战略规划。
虽然他主持的YunOS像一坨屎,但我仍然认为阿里只有在当时去了IOE,在当时坚定不移的搞自己的基础架构,即便是“找死”,也远远的比固守电商的应用一亩二分地“等死”的好。这才是一个立志于国际化顶级互联网公司该有的气质,这是期望和谷歌、亚马逊比肩的气质。我们也常常称之为“格局”。
他不仅忽悠了不懂技术的马云,更为可贵的是,他坚持忽悠了十年,坚持沿着自己的战略想法做了十年,即便有如此的阻力和质疑。甚至前面说的,在全阿里云的年会上痛哭流涕说出了那句完全没有逻辑的话。可想,一个大学教授,一个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巨人的CTO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可是……他还是坚持了他的想法。而这样的坚持,很多人做不到。
就如同我以前上课讲的故事,我很敬佩文天祥。因为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一时的英雄主义很容易,汪精卫还一时冲动刺杀摄政王呢,难的是给你足够的时间思量和权衡。洪承畴被俘,也默写正气歌,皇太极让他想想,他就凌乱了,看到庄妃他就想通了。而忽必烈给文天祥想想的时间不是天计而是年计,我去过文天祥祠,我当时就想,大宋灭了,继续抗争徒劳无功,死了毫无意义,活下来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有太多回味和留恋,看看草木枯荣,看看绿叶新发,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那样的坚持。而文丞相想了很多年,留下一段话,从容赴死。
我想,十年的光阴,十年的内外交迫的指责,内网上排着队的嘲讽,外网上组团的讥笑,能够相信自己,能够坚定的走下去,无论对错(虽然,在我这种层次看来,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决策),对他来说也是庶几无愧了。
而,当年饱受指责的阿里云现在已成为阿里除电商支柱之外最为突出的新兴业务,步伐远远超过了腾讯和百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公共服务云计算平台。不论阿里云的技术和被诟病的服务怎样,都无法否认阿里云对国内云计算产业的推动,而在这点上,怎么样也抹不去王坚博士的那点坚持。
当然…….这两年,阿里云终于拨开迷雾,在阿里巴巴上市那天,作为当时最大股东的孙正义曾说:“阿里云的前途不可限量,它是互联网的未来”。
对于今天的王坚,有人在知乎上写下这句话:
10年前,我也觉得博士(王坚)是个骗子。
现在看看,我觉得他是个伟人。
我觉得没有这些别人嘴里的偏执狂,
世界又怎么可能被改变。
《在线》这本书,最有趣味的就是第四章到第八章贯穿的,王坚这么多年小媳妇终于熬成婆之后,写一些自传体的往事,絮叨絮叨自己的经历。
有的人写书是用来传道的,有的人写书是用来解惑的,有的人写书是用来骗钱的,而王坚博士这本《在线》我看,是用来诉苦的。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