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那些狗屁情怀》说了两件事:
-
在线教育会扩大教育的不公平;
-
选择在线教育得选择学霸开的;
中篇《看上去挺美但毫无意义的颠覆和创新》说了两件事:
-
在线教育无法改变面授教育的传统教育形态;
-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无法短时间改变K12教育现状;
絮絮叨叨说了两天,你说了,妈蛋的,就算你全对好吧,你就瞎逼逼了,你说未来教育怎么搞??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
1.顶端内容
可汗学院是个典型的例子,好的内容,原本就是稀缺的,不多说了。做垂直,做精品,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现在还是依赖天才的老师。
2. 在线教育的技术支撑
这轮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一定是可见的未来趋势,而教育,特别是特定范围的教育,比如K12这种典型,一定是人工智能落地的重点领域。从目前近千家的大的小的创业公司也能看得出来。
但,中篇也讲了,深度学习需要有良好标识的数据。而标识数据在教育领域还是非常专业的人员才能进行标识。而且,数据量还需要一定规模,K12这么几门课,怎么算也最少要有数千万乃至上亿的被标识过的题目。
所以:
做这种基于大数据以试题为核心的创业公司需要耐得住寂寞;
业务模式和形态需要有可持续数据标识的流程和人员;
未来更重要的是教育试题的推荐流程,也就是怎么教育才能最好的效果,也是未来的数据价值,需要很多人的几年的成长数据。
在线教育在可见的三五年都是线下培训的补充,而且需要耐下寂寞的苦苦打下技术和数据的基础。
记住一点,K12这种教育领域,唯一的标准就是效果。
花了两篇推文讲了这么多絮絮叨叨的东西(教师的职业病就是啰嗦……)其实只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现在的在线教育其实就是把补习班模式放到线上而已,不仅谈不上颠覆,甚至效果还不如线下的学而思呢。
你如果认为传统教育太水,是毁掉了你这一代,也会毁掉你孩子这一代,那么现在所谓的线上教育同样也是会毁掉你孩子。
教育和健身是很相似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两个产业都是反人性的,人性是什么?好逸恶劳,短视,为了眼前的快乐放弃未来,孩子,完全没有理想,体现出来的都是纯粹的人性,他们的起步都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这么辛苦的识字算数,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完全不知道,而你们当家长也未必知道,你们只知道这样能上985,211……
教育到了某种境地,它们就会和“刻苦”这两个字搭上关系,去学校上课,去补习班补习,都是很多学生的痛苦磨难和挣扎,这和我去健身房一样一样的。而学霸和学渣的差异也在于此,学霸对学习这件事情“上瘾”,或者像健身一般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习惯。
所有在这个行业的创业者都应该想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所有的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也应该想明白这个道理才行。
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除了反人性之外,我们教育都是竞争性的教育,我们都在同班同校的比,我们比学校、比老师、比别人家的孩子。竞争确实能激发一部分学霸型的孩子成长,却让更多的孩子落成了学渣。我们常说,果果你这次考的好,爸爸给你买玩具。可是她要是一直考不好呢?她自己就会放弃,识字和算数哪里比的上iPad里面的动画和游戏好玩呢?
我高中的班主任数学老师讲过这么一句话,他说,你们高考不是和你的前后左右比,不是和你的同学比,他们不是你的竞争对手,他们是你的伙伴。而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不正是如此吗?我们要改变的教育不是在线或者线下,因为现在无论线上线下都是老师教学生学,都是指望好的老师,好的督促,严加管教。我们要改变的是将竞争关系,改成竞争和协作的关系。我们所谓的群体智能的教育。
未来教育的模式应该是更像游戏和娱乐,在不断的和小伙伴协作通关,完成教育的过程,通过团队意识,相互促进,收获正向反馈,再投入精力,陈振宇教授和我努力的基于群智的众包测试也是这个逻辑,将竞争改变成协作,只有协作才能激发热情,只有协作才能促进学习。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不仅可以培养团队意识,更主要的大大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也就是通过内容和形式让孩子对学习这件事情上瘾。内容就是游戏和娱乐,形式就是团队协作。你们要注意到线下分组的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最投入的,也最容易记忆的。
未来颠覆教育产业的一定不是现在的在线教育,那只是把教室搬上互联网而已,未来颠覆者一定是游戏和娱乐公司。
教育和健身一点都不重要,根本谈不上高频,更不是生活的必需品,甚至连调味品都算不上。但,教育和健身是这个庞大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唯一的那一点点却又弥足珍贵的确定性,只要努力,就会让你变的“更好”。这个世上唯有跑步和读书不会辜负你,怎么让你的产品让孩子让我们理解这件事,或者不由自主的做到这件事。我想这才是这两个行业创业迷人之处。



0
推荐